無須遠大的眼光
好消息是資料早已存在。雖然設計「聰明」的新設備可以提供資料,但也有一些方法從舊設備取得資料。它可透過過去幾十年運用的技術取得,包括感測器、元件、PLC、驅動器、資訊收集模組、資料庫、HMI等等。
但現實擺在眼前。大多數設施已有20多年的歷史,由長期以來取得的一點一滴組成。雖然在同一屋簷下,不同的技術孤島之間欠缺連結,要評估整體生產力幾乎不可能。反之,作業人員依照個人經驗做決策,所以一旦有越來越多的員工退休時,會變成越來越危險的決策方式。
當然,擁有資料是不夠的。存取資料需要適當的基礎設施,並使用它來推動改善,以採用分析等分析等先進技術。在存取資料的公司之中,只有25%的公司將其用於積極用途。這相當於只有依照後照鏡中看到的路況來開車。
從現在的位置轉變為整合且以資料驅動的作業方式無法一蹴即成。許多公司都有團隊在鑽研工業4.0、智慧製造及其他未來概念的工廠,以尋求運用技術來提高生產力的方法。
這些團隊正在確認案例、進行先導生產、在單一單位、流程或生產線上運用技術,以證明ROI (投資報酬率),然後決定如何在整體作業流程及企業中進行擴展。而他們看到了顯著的成果。
運作中的轉型資料
例如,Agropur Dairy Cooperative從旗下一家牛奶加工廠開始,希望創造對不同資料的新存取,讓設施營運商可以做出有根據的決策。藉由先進的技術,他們每年不僅減少了2,500小時的人工資料搜集時間,而且很快就看見降低30%的潤滑油使用量,以及提升25%的效率。